2025.10.10
123
字号:
小中大导语 “妈妈,我今天不想上学!”—当孩子说出这句话时,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瞬间涌上的焦虑—“是不是又和同学闹矛盾了?是不是没写完作业?”还是忍不住的烦躁—“怎么又来了?天天上学有什么好讨价还价的!”又或是无奈的妥协—“好好好,就请一天假,下不为例!” 先别急。这句话背后,往往藏着孩子未能说出口的潜台词:也许是课间操时被同学嘲笑的尴尬还堵在胸口;也许是昨天那场没考好的测验让他害怕面对老师;又或许,他只是需要一点时间,来处理成长中那些复杂而陌生的情绪。 这不是一场需要“打赢”的对抗,而是一次值得珍惜的“连接”机会。 当我们用批评、说教或妥协匆匆结束这场对话时,我们错过的不仅是了解孩子真实困境的窗口,更可能在不经意间,让孩子关上未来向我们求助的门。 1. 逃避压力:考试失利、师生关系紧张、被同学比较等。 信号:抱怨头疼/肚子疼(检查无生理问题)、频繁提到某同学/老师名字。 2. 社交困扰:遭遇孤立、欺凌或害怕当众发言。 信号:突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、反复确认“如果我出丑怎么办”。 3. 分离焦虑:低龄儿童常见,或家庭近期有变动(如二胎、争吵)。 信号:哭闹、反复问“你会不会来接我”。 4. 习得性无助:长期学业挫折导致“反正我也学不会”。 信号:“我就是笨”“去了也听不懂”。 5. 情绪问题:抑郁或焦虑倾向,可能伴随失眠/食欲变化。 信号:对一切失去兴趣、常说“没意思”。 错误回应可能让问题恶化 分场景智慧回应策略 长期行动建议 当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其实是在说“我需要帮助”。我们的回应方式,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愿意继续向我们袒露脆弱。如果尝试上述方法后问题仍持续2周以上,建议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评估。
阅读 411
留言
写留言